→本加值服務依規約對本公司會員發送,若您不想再收到此訊息,請按下 取消訂閱
勞資報導電子報 第347期 (2008/10/15)

【法令焦點】

1.屬『責任制』之工作者,勞基法仍保障您

【最新報導】

1.思考祕技/3種頭腦柔軟操,思考不僵硬
2.遠離缺氧症候群
 3.正念理性因應不景氣
4.大人物的管理大習慣
 5.勞工工作與訓練

您認識幾家headhunter?專為中高階人才及獵才公司打造的獵才入口網站 - 經理人獵才網www.mgrjob.com終於登場了。有別於時下一般的人力銀行,經理人獵才網不只提供媒合服務,更提供一個匿名的聯絡平台,讓在職的中高階人才也可以安心的建立顧問人脈,以備不時之需。立即造訪  經理人獵才網


屬『責任制』之工作者,勞基法仍保障您

勞工受僱於適用勞動基準法之事業單位,縱屬「責任制專業人員」,仍有該法相關規定之適用。勞工事務主管機關即行政院勞工委員會,有鑑於勞工工作態樣多元,部分性質特殊之工作者於適用勞動基準法有關工時、休假等規定時,有窒礙難行之處,為增加該法之彈性,使可適用於更多的行業及工作者,於民國85年特訂定第84條之1,針對工作性質特殊之勞工,如監督性、間歇性或責任制等工作,其工時給予特別之考量。依該規定,這類經勞委會核定的工作者,可由勞資雙方以書面就工時、例、休假等事項作更具彈性之約定,惟契約應報當地主管機關核備後始生效力。

而所謂的彈性,並非指工時可以完全無上限或全無例假。勞雇雙方在約定時,仍須參考勞動基準法規定的基準,在不損及勞工健康福祉之前提下來訂定。舉例言之,勞雇雙方可以約定較法定正常工時上限更長的工時,但超過約定正常工時者,仍應給付延長工時工資(加班費)。再如例假,雖不必僵化於7日中需有1日,2週內排2日或4週內排4日,亦非不可,但不可約定全無例假。

【勞資政e報-九十七年十月號 - 2008/10/6 】


思考祕技/3種頭腦柔軟操,思考不僵硬

廖之綺

科技的進步,增加了許多搜尋答案的捷徑,雖然省了時間,卻讓我們過於仰賴工具,停止動腦,等到非得靠自己思考時,才發現腦袋已經不靈光了。
日本Globis管理學校講師船川淳志建議,想擺脫這種「思考僵硬」的毛病,可勤做3種思考的柔軟操,活化大腦的運作。

柔軟操一:訓練自己3秒做出反映

一般人的思考模式多半是「先想一想,再做出反映」,這個過程大概會耗時30秒。然而,要在多變的時代中存活,就必須把思考速度調快,尤其是和國外客戶以英文交談時,對話節奏更是與原本的習慣大不相同,需要更快速的反映。
為了因應這樣的改變,可利用「3秒規則」來自我練習,也就是當遇到一個問題時,要求自己在3秒鐘內做出反映。這種訓練不僅可以加強反映速度,也可以刺激思考。
當然,未必所有問題都要迅速回應,反而更重視毅力與堅持,但如果老是習慣一切慢慢來,就無法在需要時做出快速的反映了。

柔軟操二:抽象思考,具體說明

在思考事物時,可練習將具體的事情「抽象化」。以「企業文化」為例,可試著聯想到企業固有的「習慣」「氣氛」「默契」等抽象性描述,藉以開闊思考的範圍。
相反地,在說明事物時,則可練習將抽象的概念「具體化」。例如,「本公司不用責罵的態度對待下屬」,就是企業文化的具體呈現,也有助於建立有效的溝通。
透過在「抽象」和「具體」之間來回練習,就能讓思考更有彈性。

柔軟操三:切換「發散」和「收斂」的思考模式

「發散思考」和「收斂思考」是有效進行集體討論的關鍵,發散思考就像腦力激盪,旨在發揮創造力、提出天馬行空的想法,不強求一定要有答案;收斂思考則是經過推理,得出確切的解答。在團體討論中,適時地切換這兩種思考模式,可強化思考內容的廣度和深度。
要注意的是,在討論過程中也要確定大家都能跟上進度。如果已經進入收斂模式,卻還有人停留在發散思考,持續發表不著邊際的意見,反而會讓覺得討論已經結束的人感到困擾。由此可見,除了要能靈活切換思考模式之外,最好還能察覺到不同模式的轉換,才能讓大家做出有效的討論。

【經理人月刊 2008/10/1】


遠離缺氧症候群

呂玉娟

有氧不生病 啟動補氧計畫Go

你,缺氧嗎?健康源於正確的觀念,加上身體力行。 慢性缺氧是無形的健康殺手, 如果長期處在缺氧狀態,除了引起老化,各種疾病也會找上門。 想要過不生病的健康人生,就得遠離缺氧症候群, 啟動你的補氧計畫,馬上開始。

疲勞,是現代人共同的寫照。「不知道為什麼,每天都覺得好累。即使睡很久,還是覺得睡不飽,就算看醫生也查不出原因來。」暫時性的疲勞也許是正常的生理反應,但長時間的疲勞,無疑是在向死神下請帖。

缺氧,無形的健康殺手

《補氧不生病》一書作者王剴鏘醫師表示,現代人常感覺身體倦怠、疲勞,原因之一可能是氧氣不足所導致,有可能是一種慢性缺氧的現象。他表示,「我們現在正處於一個慢性缺氧的大環境中,飲食也因滿足口腹之欲而過食,造成排毒功能當機,身體上很多的不適,連醫生都檢查不出來,這些都是體內器官氧氣不足所致。」 王剴鏘強調,「少了氧,身體所有的器官都會鬧罷工。」人體的所有活動,都與氧脫離不了關係。由於各個器官對缺氧的敏感度不同,在不同的生理活動下對氧的需求量也不同,在身體長期缺氧時,身體會慢慢出現一些病理現象,逐漸形成一些慢性疾病。因此,如何選擇不生病的補氧生活,對現代人而言,是十分重要的課題。」

每天呼吸,為何還會缺氧?

我們每天無時無刻都在呼吸,為何還會缺氧呢?王剴鏘表示,造成身體缺氧的原因,大致可以分為下列幾種: 1.精神壓力過大 根據研究顯示,心理因素會影響生理現象。精神壓力過大時,耗氧量增加是靜止時的2~3倍以上,如果供氧情況不足,就會影響生理機能的正常運作。 2.不好的飲食偏好 各種現代化速食、冷凍食品充斥,不知節制地過食,都造成內臟過量的負擔,使體內產生各種有害物質。體內為了排泄這些有害物質,需要大量的氧氣。加上每天不知不覺中吸收合成色素、人工防腐劑、合成調味料等,也需大量的氧氣來中和,因此更加重肝臟及胃的負擔。 此外,現代人喜歡吃重鹹、重甜的食物,這些加工食物都含有氫離子、乳酸、脂肪等不利人體消化吸收的成分,這一類食物在消化過程中,會增加身體的耗氧量,如果攝取過量會造成身體缺氧,甚至形成大量的自由基。 3.環境污染、高壓工作 長期在封閉的空調空間裡工作,通風不良,氧的供給量自然不足。加上競爭激烈,工作時數及壓力大增,影響了多數人生理正常機能,進而造成身體缺氧。 4.缺少運動 長期缺少運動,心肺功能會慢慢下降,使得人體內的氧氣吸收減少,而造成缺氧。 5.大氣中的含氧量減少 因森林生態被嚴重破壞,破壞氧氣來源,供氧機制不足。 6.身體生病、創傷和感染 人體生病、受傷,正常的生理機能受到阻礙,進而使氧氣的供應受到影響。 7.老化造成體內含氧量下降 人體老化後,吸收氧氣的功能也會跟著鈍化,造成氧的吸收效率下降。

身體發出的缺氧訊息

王剴鏘指出,人體血液中一旦沒有足夠的氧進入,細胞與各個器官會有不同的反應,以下症狀正是身體發出的缺氧訊息。 1.打哈欠 打哈欠是人人都有的經驗,通常是在睡眠不足、身體疲累、空氣不流通等狀況下產生。當身體的氧氣不足達到一定程度,身體自然會將訊息傳到腦部,再通知肺部:該深呼吸了,這就是打哈欠的原因。此外,睡眠不足時,腦部沒有得到充分的休息,因此需要更多的氧氣來清理腦部,這時也會不由自主地打哈欠。 2.頭昏 根據研究報告指出,腦部的血流量占心臟輸出量的15%,耗氧量更是總耗氧量的23%,其中以大腦皮質及小腦灰質耗氧最多。耗氧越多的組織對氧的依賴性越大,如果腦部供氧量不足,必定會影響腦部正常運作,在缺氧較輕微時,腦部運作會有初步的障礙,產生頭昏、思考力、記憶力受到影響。 3.胸悶 心臟是循環的中樞,一旦氧氣供應不足,就會產生心肌缺氧。典型的症狀是在胸部下方有類似重物的壓迫感,或者也可能只有輕微的胸悶。 4.打鼾 打鼾最主要的原因是鼻子、咽喉等氣道不正常,阻礙空氣的流通,為了要有足夠的空氣,就得使力吸氣,咽喉部位因空氣流動造成震動,就是打鼾聲。因氣道有所阻礙,氣流不順,肺部所能得到的氧氣不足,長期下來會造成缺氧現象。 5.過敏 根據調查顯示,過敏人數有逐年向上攀升的趨勢。氧研究權威溫特.漢力克斯(Wendell Hendricks)博士研究缺氧與過敏的關係,下了這樣的結論:「過敏的真正原因就是,身體裡氧化作用的進行被減退下來,而引起對外來侵入物質(過敏原)產生敏感,只有當氧化作用機轉,再回到原有的高效率狀態,敏感才能被排除。」因此,如果有過敏現象,身體是否缺氧應該列入檢查之一,應可以更容易找出過敏原。 6.疼痛 醫學院學生必讀的《醫用生理教科書》(Textbook on Medical Physiology)作者醫學博士亞瑟.蓋頓(Arthur C. Guyton)在書中寫道:「所有慢性疼痛,病痛皆導因於缺少正常細胞生理用量之養份所致。」此外,《Townsend Letter for Doctors》報告亦指出:「遭遇部分缺氧的細胞會發出微微的痛信號……。」 對此,王剴鏘進一步說明,研究顯示一旦細胞缺氧,將會造成細胞缺乏「三磷酸腺 」,因而改變細胞在血流與細胞周圍液體內的鈉鉀平衡。此一化學變化也改變及減弱了細胞和血流內的「電場」,電場一改變,礦物質就開始流出到細胞周圍,體液和血流會開始發生「礦物質沉積」,如沉積在關節就會發生關節炎,在眼睛就產生白內障,在動脈就產生動脈硬化,在肌肉則會發生肌肉痙攣或反應遲緩。 7.膚色暗沉 醫界已經確認皮膚老化,諸如老人斑、黑斑、皺紋等產生,是因為種種原因造成血液循環不良,進入到皮膚的氧氣量漸漸減少,以致造成皮膚組織處在缺氧的狀態下而造成膚色暗沉,缺乏光澤。 8.高血壓 除了心血管疾病或不明原因造成的高血壓,部分高血壓的發生與缺氧有關。當身體組織因缺氧而造成能量短缺時,身體的反應是設法增加血液的供應量,此時心臟就必須加強其推力,讓血流量變大,如此會造成一時性的高血壓。 9.水腫 從生理上的機轉來看,水腫與缺氧是相互影響的。比如,細胞在缺氧時,會造成細胞的電解質不平衡,而細胞內的鈉離子增加時,會讓較多的水分進入細胞內,造成細胞水腫,而細胞水腫後,又會壓迫它周圍的微血管,造成微血管的循環不良,又進一步造成缺氧。 10.注意力下降、記憶力減退 腦是人體最敏感的器官,它的功能全靠氧的充分供應維持運作。一旦腦組織缺氧後,腦血管會起代償作用,擴張腦血管來增加腦組織的血流量。腦血管擴張後,會使腦容量體積增大,腦組織增大後,受到顱骨的壓迫,因而出現頭暈、頭痛、記憶力減退等現象,而顱內壓力升高後,又造成腦血流量不足,加重缺氧現象,形成惡性循環。

【能力雜誌 2008/10/01】


正念理性因應不景氣

吳惠林

多年來「景氣差」、「日子難過」的聲音飄蕩在台灣各處,但平實地說,政治操作、媒體炒作的成分比較大。不過,「狼來了」喊久了竟然真的將狼引來了,由各項景氣指標顯示,特別是「景氣對策信號」已亮出「藍燈」,宣告台灣經濟已掉入不景氣漩渦,而且下走的機率頗高。

在此氣氛下,再加上政治因素的推波助瀾,以及風災和國際金融危機的方興未艾,於是民心浮動致信心低迷,又使投機性濃厚的市場雪上加霜,股市的大幅起落是顯例,與其說「股市是經濟櫥窗」,倒不如說是「信心指標」。所以,關鍵應在:民心為何低落?如何提振民心?

首先,有必要釐清一個觀念,那就是經濟景氣指標帶給我們的是「訊息」,亦即反映當前的情況,若是情況不佳,也是在告訴我們「做錯了某些事」,提醒我們要冷靜理性的檢討「到底錯在哪裡?」找到錯誤予以改進就能反轉回升;若拒絕反省檢討,甚至一味掩蓋,將會擴大錯誤讓情況惡化。縱使得以發現錯誤並加以改進,也必須支付代價,「過一段時間的苦日子」,如果平時有儲蓄的習慣,而且正派投資、經營,在不景氣的時候卻可能得利,因為「到處充斥便宜貨啊!」當然,由於大環境不佳,個人也都有可能被拖累,但對安分守己、有能力、苦幹實幹的人來說,可能性是相對較低的。

其次,不景氣的時節,難免有難以過生活者,此時若能發揮「人飢己飢、人溺己溺」的高尚情操,是可以減輕社會問題。不過,必須謹記「救急不救窮」,接受救濟者應心存感激,不要養成依賴的習慣。

就當前不景氣來看,國際因素非常重要,但要說成是一九三○年代全球大恐慌的翻版,也未免太危言聳聽了,當時美國的失業率奇高(二五%),目前還差得遠呢!千萬不要自己嚇自己,以致受到驚嚇而失志。不過,反過來說,也不能粉飾太平,應該盡量認清真相,正念面對問題努力以赴。

回頭看處於不景氣的台灣,「民心低落」公認是最重要因素。這是對政黨輪替期望太高,而且原先的台灣經濟被過分唱衰,台灣人民期待新政府真能立即打造桃花源。我們但見「股市上萬點」、「馬上好」、「已準備好」的口號滿天飛,深深打入台灣住民的心坎,於是化為投資行動,沒想到敵不過大環境的不佳,加上兩岸開放政策被解讀為「依賴中國」,陸客來台">陸客來台這項重要指標卻嚴重縮水,重創人民對政策的信心。所以,有必要嚴肅檢討該政策。

自由經濟體制裡,經濟景氣循環是常態,政府利用調節政策反會加深循環波動幅度,政府還是應在落實和諧社會、建立公平公正安全的生活投資環境上,戮力以赴較重要!充其量可以提供外在環境變化的即時資訊,特別是中國「京奧後」政經環境變化的真相,以免台商誤判局勢陷入泥淖。至於不景氣將伊於胡底,繫於台灣人民信心回升的程度!而觀賞電影《海角七號》或許是一帖良藥呢!

【非凡雜誌 2008/10/06】


大人物的管理大習慣

李宜萍

命好不如習慣好

好習慣可以後天養成,觀察成功的企業家,他們能夠有輝煌的成就,通常具備一些「大習慣」。

好習慣,可以成就一生

一位諾貝爾獎科學家,一次接受媒體採訪時,記者問他是在哪所大學學到最重要的事,他回答說是在幼稚園,他學習到要把東西分享給其他小朋友,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,東西要放整齊……,這些最基本的好習慣對他的學術研究有重大影響,因為懂得分享,所以別人也樂於和他分享所有、所知,懂得團隊合作的精神,讓他和別人合作愉快,也知道如何協助別人成長。
一位成功的中國CEO,經常被朋友問到,為什麼他總會被大企業挖角,而且到新公司上班後,原來的老東家還是很肯定、感謝他。這位CEO說,因為他都在公司經營高峰時離開,而且離開時,不會帶走任何班底。他的職業道德習慣,讓他處處受歡迎,更影響他的事業成就。
人在成年後,就會形成很多習慣,這些習慣範圍,就稱為「習慣領域」(Habitual Domains),習慣領域的定義是,「腦海裡所有記憶、觀念、想法、思考模式和行為模式的綜合,經過一段時間後,就會穩定在某一範圍內,所以稱為習慣領域。」
習慣看不到、摸不著,卻主宰我們1,000億個腦細胞,是人性軟體,猶如電腦的軟體一樣,人如果具備好習慣,對IQ、EQ有加分效果,可以擴展影響範圍,發揮潛能,活出生命色彩。諾貝爾獎得主及中國CEO就是明顯的例子。

後天養成大習慣的3大關鍵

好習慣可以後天養成,觀察成功的企業家,他們能夠有輝煌的成就,通常具備一些「大習慣」,管理大習慣的養成要掌握三大關鍵要素。

關鍵1:大習慣必須具備遠大的目標、理想

首先,他們都有遠大的目標、理想,為了達成目標,「大習慣」的思考及行為模式會不斷地重複、強化。
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管理大習慣是會以「高標準要求自己和別人」,一旦達成目標,就會設定下一個目標,不斷地改善、追求更高目標。當他在德州儀器時,發現自己對半導體產業的看法和公司非常不同時,為了實踐自己的理想目標,他成立了專門從事晶圓代工的台積電,幾年後,台積電在做全球的獨家生意,訂單接不完,利潤高達50%以上,張忠謀還是要求嚴格,並不斷地改善做事方法,因為當時,他已經看到競爭者會愈來愈多,他必須持續改進,並保持追求高目標的習慣,才能永遠保持產業龍頭的地位。

關鍵2:養成大習慣必須能突破習慣限制

養成大習慣必須能突破習慣限制,許多功成名就的人,因為擔心被既定的習慣、觀念、做法所箝制,所以會不斷地擴大自己的思考模式,累積愈來愈多的能量,最終擁有傲人的成就。而功成名就的大人物,通常可以突破自己的習慣限制。
聯強國際總裁兼執行長杜書伍則有「突破習慣限制」的自覺,每當他被晉升到更高職位時,他會「意識」到自己會被以前的工作習慣所影響,所以會隨時提醒自己當下應該具備新的思考或行為模式,以符合新職務的需求。
此外,他很擔心自己和組織被不正確的習慣所箝制,十幾年前,他大力在公司內部推展習慣革新活動,希望有效地改善自己的習慣限制;而後,為了隨時提醒同仁避免被不好的習慣所箝制,他每隔一段時間,就傳一篇文章給公司同仁,將決策、理念、處理事情的正確模式、目的和大家分享,以提醒員工避免被陋習、錯誤的習慣所影響。

關鍵3:擴張習慣領域,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問題

成功者擴張習慣領域、形成大習慣,是為了解決人類的問題。
宏碁集團董事長王振堂運用「專注」的管理大習慣,解決企業經營的問題。當他還是業務工程師時,就有「專注」的習慣,他會先將工作分出輕重緩急,一次只專注做一件最重要的事情,也因為徹底完成最重要的事情後,其他的八、九個問題也會跟著解決;當他成為董事長,他也要求主管們這樣做,「一次就只談一件最重要的事。」當最重要的事情一件一件地被解決後,公司重要的目標任務也一件一件地完成。
知道什麼是管理大習慣是一種福氣,而知道「習慣限制」更是幸運,找出自己的管理大習慣,擴展自己的習慣領域,讓好習慣成就自己的一生,好命跟著來。

【管理雜誌 2008/10/1】


勞工工作與訓練

勞委會統計處

了解勞工就業現況及參與教育訓練情形,勞委會於本(97)年7、8月間辦理「勞工生活及就業狀況調查」。本調查計回收有效樣本4,040份,經整理、統計分析,發覺勞工在工作上遭遇的困難方面,主要為「薪資太低」、「體力衰退」及「擔心被裁員」;在轉職規劃方面,有25.5%勞工有轉業(職)規劃,其中以青少年勞工有轉職規劃的比率較高;參加教育訓練情形,有54.6%參加教育訓練,參訓項目以「專業技術訓練」及「職業安全訓練」居多。

一、就業概況
▲我國壯年就業者 (25至44歲) 約占六成,為勞動就業主力;中高年就業者人數漸增,其比重逐漸上升。
97年1~8月平均就業人數為1,040萬5千人,按年齡層觀察,15~24歲青少年就業者計83萬1千人,占全體就業者之7.99%,25~44歲壯年就業者600萬5千人,占全體之57.71%,45~64歲中高年就業者338萬人,占全體之32.49%。

觀察最近3年各年齡層就業人數變化,就業者人數平均年增率為1.53%,其中45~64歲中高年就業者平均年增率為4.00%,25~44歲為0.95%,而15~24歲青少年就業人數呈減少趨勢,平均每年減少4.16%。由於國內出生率降低,再加上高等教育普及,就學時間延長,致青少年年齡層的就業人口逐年減少,另方面隨人口結構漸趨高齡化,中高年就業人口漸增,其比重亦逐漸上升。

二、工作上遭遇的困擾
▲青少年及壯年勞工在工作上主要的困擾為「薪資太低」,中高年勞工的困擾則以「體力衰退」最多。

若觀察勞工在工作上所遭遇的困擾,主要為「薪資太低」、「體力衰退」、「擔心被裁員」,分占26.8%、23.5%及20.5%。若按年齡層觀察,青少年勞工在工作上遭遇到的困擾主要為「薪資太低」及「無專長」,分別占39.0%及30.7%;壯年勞工在工作上的困擾,以「薪資太低」及「難以兼顧家庭及工作」較多,分占28.6%及20.3%;中高年勞工在工作上的困擾,則以「體力衰退」、「擔心被裁員」、「怕領不到退休金」較多,分占34.4%、22.6%及20.5%。

由上述分析顯示,青少年及壯年勞工都有感覺錢不夠花的問題,而青少年勞工也特別擔心無專長的問題;壯年勞工則認為有難以兼顧家庭及工作的困擾;中高年勞工在職場上面臨的困擾主要為體能上的改變,值得注意者,有20.5%勞工「擔心被裁員」,尤以年紀越大,感覺困擾的人數比率越高,顯示對工作的穩定性及退休金給付的保障問題,為勞工關注的項目,隨國內勞工退休金新制及勞保年金化之實施,勞工退休生活將更獲得保障。

三、轉職或轉業計畫
▲青少年勞工想轉職比率有41.4%最高,中高年勞工僅有13.1%最低;想轉職者,大都希望「轉換至不同行業工作」及「轉調至較能發揮潛能之部門」。

74.5%的勞工並無轉職或轉業的打算,25.5%有轉職或轉業規劃,想轉職者,有40.6%希望「轉換至不同行業工作」,有30.9%希望「轉調至較能發揮潛能之部門」。若由年齡層觀察,青少年勞工有打算轉職的比率較高,占41.4%,主要是希望「轉換至不同行業工作」占47.9%、「轉調至較能發揮潛能之部門」占32.3%;壯年勞工有打算轉職的比率占29.2%,希望「轉換至不同行業工作」的比率占41.1%較高;中高年勞工只有13.1%打算轉職,比率最低,其中想轉職者希望「轉調至輕鬆之部門」比率較其他年齡層高。

四、參與教育訓練
▲有58.2%壯年勞工參與教育訓練;勞工參加訓練以「專業技術訓練」及「職業安全訓練」居多。
勞工過去一年間(96年6月至97年5月)有參與教育訓練的比率為54.6%,若按年齡層觀察,青少年、壯年及中高年勞工參加教育訓練的比率分別為49.1%、58.2%、47.9%,以壯年勞工參與訓練的比率較高。勞工參加訓練項目以「專業技術訓練」及「職業安全訓練」的比率較高,其中青少年勞工有20%參加「銷售或顧客服務訓練」,較壯年及中高年勞工為多。

▲參加教育訓練的主辦單位以「工作的場所」為主。
勞工參加教育訓練以「工作的場所」主辦者為主,除外語訓練委由「民間專業訓練機構」辦理外,各項訓練有66%至83%均由工作場所辦理居多,其中以「銷售或顧客服務訓練」的比率最高,占82.7%;主辦單位為「政府職訓機構」的比率在均12%以下,而以「專業技術訓練」、「一般行政事務」及「職業安全訓練」的比率較高,分占11.8%、10.6%及9.4%。

▲勞工未參訓原因,主要為「工作太忙」、「事業單位未提供訓練的機會」及「不知道有哪些單位提供訓練」。
沒有參加教育訓練的勞工占45.4%,未參訓主要原因為「工作太忙」占43.0%,其次是「事業單位未提供訓練的機會」占25.6%及「不知道有哪些單位提供訓練」占23.9%。若按年齡層觀察,除「工作太忙」外,青少年勞工未參加訓練原因以「不知道有哪些單位提供訓練」占33.8%較高;壯年勞工未參加訓練的原因以「事業單位未提供訓練的機會」占28.6%較高;中高年勞工未參加訓練的原因以「家庭因素」及「事業單位未提供訓練的機會」居多,值得注意的是「家庭因素」、「對升遷或尋(轉)職沒有幫助」,兩者比重均較壯年、青少年為高。<

【勞委會 2008/10/14】

本電子報由  旺達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
台北:台北市110信義區基隆路一段141號4樓之1
旺達顧問:http://www.wo.com.tw  企業若需人力派遣服務客服電話:(台北)02-25285050 E-mail給旺達